成立背景

首頁/關於本會/成立背景
關於本會

成立背景

家庭中的正向親子互動關係,對兒童青少年的情緒發展,絕對有很重要的影響。鑑於現行的保險制度,無法對此等家長治療有給付,為了彌補目前健保制度的缺失的情況下,由一群專業人員和熱心人士,於2016年成立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本學會成立之任務是協助家長更正確的認識“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的相關問題,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專注力和情緒障礙問題,作觀念上的糾正。
成立背景原因中,除健保制度的不給付之外,兒心醫師在做“兒童的心理衛生”(child mental health)的工作時,發現“過動兒”的早療工作,背負了太重的十字架,首先是在台灣過動兒的污名化問題嚴重,一般家長對過動兒的名稱,普遍覺得有羞恥感,又加上兒童青少年醫學會並不願意做更名運動;更糟糕是一般台灣社會,對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的宣導不夠,使家長非常排斥使用藥物,甚至有家醫科醫師提供扭曲的偏見,大力責備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只會亂開藥,不會做其他的心理治療,此誤解兒心醫師的家醫科醫師,甚至也聯合高雄教育局,來支持過動孩子的不要用藥活動。
再者,我們的過動兒早期療育工作,大多只有侷限在作覺統合運動或語言矯正,早期療育的診斷分佈裡,最多的兒童診斷是專注力不足問題,許多的語言障礙兒童,都合併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孩子的父母應該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該被教導用正確的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方式幫助他們,來奠定好的親子教養的基礎,但我們沒有,反而,父母一再被誤解兒心醫師,只會開藥,故寧願找復健醫師或治療師做早療,也不找兒心醫師。令人非解的是,教育單位也誤解兒心醫師只會開藥,不准在校園做過兒的篩檢活動,使過動兒早期療育工作無法全面展開,請教育單位思考一下:何以牙齒病、眼科病是病,精神科的過動症明明也是病,但不可以在校園做篩檢?

當我們看到社會上的青少年鄭捷犯罪,或是看到小燈泡被殺時,大家都很痛心且思想我們社會的兒童的心理衛生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專家們知道,這些長期社會上,對過動兒的一些誤解或汙名化,使過動兒得不到好的照顧或治療,只用一些運動和感覺統合的方法或是沒科學根據的治療,來應付他們,不單單是缺乏專業知識,實在是浪費資源,我們的衛生單位不該坐視不管。現在的專注力不足,已不是單純的專注力的問題,往往還合併了很多其他像網路成癮問題、情緒障礙問題、干擾性的情緒障礙、反社會性的人格形成、藥酒濫用、長大後出現邊緣性人格異常或憂鬱症。

兒心醫師並非不願意做家長的親職訓練,因此我們成立了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旨在提高公眾對專注力失調及/或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相關情緒與網癮問題的關注和認識,我們的學會呼籲更多的家長、更多的專業人員加入,以促進兒童得到專業的心理教育和發展機會。透過學會所提供的團體治療及心理諮商之行為治療模式,非單加強“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觀念”的宣導,最重要是讓家長得到足夠或更多元化的心理社會的行為制約治療模式或有策略性的管教方式,去打造優質家庭互動氣氛與成長環境,使現有的治療模式更加完整的資源與治療的方式,提供家長環境。